图书馆 自建文库 >>教师文库
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新安江模式”

发布日期:2020-3-26 作者:程泉民 来源: 黄山日 报

 


内容提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皖浙两省开启了全国第一个跨省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形成了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的成功模式。“新安江模式”本身蕴含着生态环境保护内在的规律,已经成为新时代可复制、可学习、可推广的生态环境保护样板,为新时代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成功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皖浙两省开启了全国第一个跨省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形成了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的成功模式。今年,皖浙两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谋划共建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机制试验区,并已写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将全面升级,为全国跨区域生态补偿工作提供“新安江模式”。

“新安江模式”始终着眼发展大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新发展理念之中;党的十九大将“美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之一。

1.着眼于“天人合一”认知格局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会产生矛盾,也会辩证统一。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应该找准方向,创造条件,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

2013年,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回答学生提问时,对这一重要论断进一步作出阐述:“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试点带来的生态效益和潜在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经原环保部环境规划院评估,2017年新安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计246.5亿元,水生态服务价值总计64.5亿元。

2.着眼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表明了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3.着眼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建设生态文明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总布局是回答社会主义是什么的问题,总战略是解决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四个全面”是战略,既是战略目标、发展目标,也是战略举措、战略抓手。“新安江模式”着眼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每一个全面无不涵盖生态文明建设,也无不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建设目标。

4.着眼于皖浙两省发展大局

作为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改革的“新安江模式”,为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创造了可以借鉴的实实在在的范本。它突破了长期以来人类在水资源领域遇到的三大矛盾:①为水资源共同利用这一世界性难题,找到了新的解决思路;②为跨省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展示出新的光明前景;③为破除先污染后治理的顽症,提供了新的根治方法。

皖浙两省站在大江之上,创造出“新安江模式”,为我国大江大河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样板。

“新安江模式”始终着力源头保护

源头保护是“新安江模式”的着力点,也是“新安江模式”的宝贵经验。“新安江模式”采取源头控制、靶向治疗的方式,瞄准水体污染源头,精准发力,合力攻坚。

1.始终坚持“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的环保理念

一是着力推进系统综合治理,一方面紧盯农业面源污染,实现村级保洁、河面打捞、网箱退养、规模化禽养殖整治、沿河排污口整治等“十个全覆盖”;另一方面紧盯工业点源污染,编制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近年来全市关停淘汰企业170多家,整体搬迁90多家,拒绝污染项目180多个,优化升级项目510多个,投入近60亿元打造循环经济园区,实现供热、脱盐、治污“三集中”。尤其是持续推进全域环境整治,深化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去年启动实施农村垃圾收运、污水治理两个PPP项目,这将从很大程度上解决农村污水、垃圾问题。

二是着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农药集中配送,大力推广生物低残留农药,使用率提高到80%以上,同时财政安排资金回收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率达95%以上;基层乡镇创设垃圾兑换超市,村民捡拾矿泉水瓶、塑料袋等垃圾,就近兑换食盐、肥皂等生活必需品,平均每个超市收集垃圾效率相当于3名保洁员工作量,并且做到了城市也难以做到的垃圾分类,实现了“村民得实惠转观念、政府花小钱办大事”的双赢。

三是着力推动绿色产业发展。黄山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积极构筑绿色产业体系,绿色食品、汽车电子、绿色软包装、新材料等与生态相适宜的产业初具规模,休闲养生、摄影写生、徽州民宿等全域旅游新业态蓬勃发展。尤其是聚焦“一杯茶”,去年茶叶综合产值突破130亿元,出口额占全国12%,联合利华立顿茶叶、小罐茶等一批牵动性茶叶项目落户黄山;聚焦“一瓶水”,培育引进康师傅涵养泉、无极雪矿泉水、六股尖山泉水等项目,着力打造百亿水产业;聚焦“一尾鱼”,去年泉水鱼综合产值1.4亿元,带动近4000名群众脱贫,目前又在发展泉水养石鸡、清水养稻虾;聚焦“一路景”,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特别是乡村旅游,全市七成以上的村庄参与旅游服务,十多万农民从事旅游相关产业,人均年收入超万元,在生态振兴中找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让绿色生态成为老百姓的“聚宝盆”。

2.始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

试点工作始终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生态观,把保护修复生态作为首要任务,黄山市投资30亿元建设国家重大水利工程月潭水库,完成新安江上游16条主要河道综合整治,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0多平方公里,湿地保护率达43%,增殖放流7000多万尾,流域水体自净能力显著增强。尤其是突出森林涵养,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和林业增绿增效行动,森林覆盖率由77.4%提高到82.9%,以“万亩林海”涵养“一江清水”。

3.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

“新安江模式”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安徽省建立了由省委、省政府领导主抓、各有关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省环境保护委员会加挂了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领导小组牌子,负责统筹协调、顶层设计、整体推进,并持续加强同浙江省的沟通会商。皖浙两省财政、环保部门以及杭州市、黄山市多轮会商就新一轮新安江生态补偿协议达成一致意见,经皖浙两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新一轮新安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于2018年10月中旬正式签订。本轮协议时间为2018-2020年,两省每年各出资2亿元共同设立新安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资金,延续流域跨省界断面水质考核,但对水质考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要积极探索多元化、市场化的补偿机制。同时,安徽省对黄山市考核体系作出侧重于生态保护的考核指标调整,指导、引导地方党委政府科学发展。黄山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和市长担任组长的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领导组和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专门在市、县两级财政设立新安江流域生态建设保护局,累计出台《关于加快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的决定》等70多项政策文件,推动试点工作开展。

4.始终坚持将良好生态视为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

“新安江模式”诠释了蓝天绿水的民生福祉。注重生态意识,引导生活方式。黄山市不断强化公民环境意识,坚持自然生态“外在绿”与生产生活方式“内在绿”有机统一,大力倡导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发挥古徽州乡规民约作用,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完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市建成县级文明实践中心7个,乡镇(街道)文明实践所105个,村(社区)文明实践站752个。新安江流域全面推广“生态美超市”,打造“垃圾兑换超市”升级版和拓展版,目前已设立142家“生态美超市”,统一名称、标识标牌、运行机制,实行积分管理制、“生态美红包”奖励制、扶贫济困激励机制等,加快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理念的转变,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补充、公众参与、生态共享”的全民保护创新机制。

“新安江模式”始终着重互利共赢

1.皖浙两省秉持着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

观察皖浙两省七年三轮的生态机制试点,很少见到“博弈”这两个字,见得多的是“携手”“联合”“共治”“协商”的字眼:上下游定期协商、联合监测、联合打捞、联合执法。“新安江模式”是皖浙两省共同的事业,共同的责任。正如“水过险滩是平阔”一样,生态补偿、互利共赢的理念越来越成为共识。

2.始终坚持用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严密法治观

“新安江模式”证明了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试点期间,黄山市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新安江的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把好源头治理的关口,严拒污染项目进入,从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工业污染防治和城乡垃圾污水整治三个主攻方向向污染宣战。

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到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从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陆续出台到“史上最严”新环保法开始实施。“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七年的探索实践,在两省相关部门的不懈努力下,李白笔下的新安江美景得以再现世间。新安江流域总体水质为优并稳定向好,跨省界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二类标准,每年向千岛湖输送60多亿立方米干净水。生态环境部公布的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8年新安江上游流域总体水质为优,千岛湖湖体水质总体稳定保持为Ⅰ类。早在2015年,新安江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入选中央改革办评选的全国十大改革案例,引来各地纷纷效仿。据统计,目前国内共有七个流域正在借鉴“新安江模式”经验,开展跨省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工作。

“新安江模式”成功奥秘告诉我们: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决不能把自然环境作为盲目追求GDP的牺牲品。我们必须自觉、全面地坚守绿色发展理念,坚守生态红线,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有效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局面,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