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自建文库 >>学院论坛
关于“立足红色文化 助推全域旅游”的一点思考

发布日期:2022-4-2 作者:市委党校第65期县干班 张筱敏 来源: 教务处

 



黄山地区不但风光旖旎,更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一直到解放战争时期,一幕幕历史画面、一场场战斗战役、一个个英雄人物,谱写了黄山区红色文化的不朽篇章,周恩来、叶挺、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光辉的业绩,为黄山地区革命斗争史增添了光彩。

仅就黄山区的红色文化资源来说,就有黄山烈士陵园1处、纪念设施6座、旧址遗址旧址14处、烈士墓(塔)17座(建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纪念碑、樵山保卫战纪念塔、周恩来纪念亭等,修复保护谭家桥战斗战场、樵山保卫战战场遗址、中共南山支部诞生地,粟裕将军墓、冈村烈士墓等)。其中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樵山等地成为知名的红色教育基地。2021年,黄山区整理发行了《黄山区革命烈士名录》、打造了黄山区红色美丽村庄——谭家桥中墩村、修复并开放了杜家村暴动章冲会议旧址、印制了黄山区红色教育路线手绘图,推出了十条经典红色教育路线。

尽管黄山区在红色文化挖掘、保护和利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差距。如:地方力量不足,对“红色樵山”等革命历史的挖掘研究与保护利用还不够深入;红色文化展示利用的方式还比较单一;红色文化与全域旅游融合还不够深,等等。为此,提出以下工作建议:

一、在市级层面加强对“红色樵山”的研究与宣传推介。

樵山村位于黄山区新明乡,13个村民组坐落在海拔500米以上高山上,这里是新四军皖南游击队的主要根据地之一,是中共泾旌太中心县委、中共皖南山地中心县委、中共皖南地委的机关所在地,还是革命舆论武器——苏浙皖根据地唯一一份党报《黄山报》的诞生地,樵山发出的一道道指令,一份份报纸,指引着根据地的军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直至皖南完全解放。有党史研究者说,黄山区樵山村可以称得上是“皖南的井冈山”。建议在市级层面加大对新明乡与樵山村革命历史的挖掘、研究与保护利用,重要的历史节点主要有:

“樵山会师”:1946年元旦,杨明率领沿江中心县委部队到达樵山,与胡明领导的皖南山地中心县委游击队胜利会师。皖南游击总队司令部也成立于此。

皖南“革命中心”:1946年2月,在樵山成立了中共皖南地委,下辖旌绩县委、皖浙工委、沿江中心县委、皖浙赣前委等17个县委或工委党组织。

发行《黄山报》:1947年9月,皖南地委机关报《黄山报》在樵山荷花坑创刊,该报是当时中共苏、浙、皖、赣边区游击根据地唯一正式出版的报纸。该报纸系统宣传了我党我军的宗旨和政策,及时报道全国解放战争形势和皖南游击战争的开展情况,鼓舞了皖南人民的斗志。

周恩来亲自来指导:1939年初春,周恩来在新四军军长叶挺的陪同下,往返两次到达新明,住在爱国茶商刘敬之家中,并亲书“绥靖地方,保卫皖南,为全联导,为群众倡”赠送给刘敬之父子。为纪念周恩来两到三门,2004年11月,黄山区政府在码头附近重建纪念亭——恩来亭。

新明乡的“新、明”二字由来:为纪念李步新、胡明在这里领导革命的历史,解放后,当地政府各取二人姓名中一字“新”、“明”,组合成新明乡。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樵山的革命历史如歌如泣,特别是皖南事变后,樵山作为皖南革命的指挥中心,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围剿,斗争异常残酷。根据地人民给予了无私的支持,皖南革命的火种得以保存,并发展壮大,最终取得了革命的全面胜利。

二、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旅游的范畴,以红色文化资源旅游为引领,带动相关旅游资源的发展。建议以红色资源保护为基础,以项目为抓手,积极研发红色文创产品,加大“红色樵山”文化公园建设力度,开展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谭家桥战斗前门指挥所、杜家村暴动章冲会议旧址、仙源麻村兵站的展示利用。将红色文化资源纳入旅游线路,打造红色美丽村庄,进一步推动红色研学旅游,将红色文化景点的推广工作纳入到旅游营销的重点工作。积极创作革命题材文艺作品,定期开展红色文化的比赛、培训等活动。

三、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队伍的建设。鼓励乡村的教师、退休干部、文化爱好者等作为红色景点景区的志愿管理人员和讲解员,积极培育乡土人才,加大引进外来社会人才,出台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外来社会人才投资,保护和开发红色旅游资源。

四、加强财力支撑,确保每个红色文化资源发光发热。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投入,使红色资源产业发展融入乡村振兴,使之成为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县(区)财政安排一定的资金,对获得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的红色资源给予补助或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