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正学堂 >>徽州册
浅谈徽墨墨模(上)

发布日期:2003-12-1 作者:admin


墨与模是内质与外表的关系,写墨谈墨屡见不鲜,但写墨模艺术不多。质好外美,才能牡丹绿叶相映生辉,是藏墨者、用墨者最注重的要求。黄山市(原徽州)墨模雕刻源远流长,历史悠久,驰名中外,是中华文化瑰宝。墨模雕刻是寸木上微型功夫,它和篆刻印章基本功差不多,也分阴文阳文,阳线阴线,奏刀大略斜入、直入、切入三法下刀,深浅稳定。首先墨模图画、文字布局合理,观赏有神会情合之处,有雄气秀丽之分,图文形象远近层次分明,神态自然,栩栩如生。雕刻一套或一锭墨模,是制墨业一项工程,集思广益,百年大计,功在千秋。墨模材料特别坚实,石楠木或棠梨、杞树木制墨模能吸水,而且墨也坚实。墨模多姿丰富,有时代性、文化性、艺术性、科技性、趣味性。


墨模艺术产生与发展。自汉时我国制墨业就随着发展出现了许多制墨家,当时注意力只放在追求墨的质量上,所制成的墨大都以捏塑成型,对于墨的图案艺术设计不多考虑,对墨模艺术没有很好要求。


唐末,由于战争不断,易州墨工逃到江南,这里自然条件优越,有得天独厚云绕雾迷黄山山脉的松,清水明镜纯洁的溪水,改进了捣松和胶技术,制出了“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好墨。这一时期在墨锭上出现的剑脊龙纹、圆饼、双脊鲤鱼乌玉块、蟠龙弹丸等形式,可谓是墨模之始。


墨模艺术反映了各个时代的艺术潮流和艺术家的风格。宋代潘谷所制之墨有“杜丸”、“枢延东阁”等墨,并有犀角盘双龙型制;宋朝八年戴彦衡的“复古殿”,墨上有“双角龙”、“登壁”、“双虎”、“戏虎”等,据说都是宋代著名画家米友仁所画。


明代,墨模图案的绘作和装潢制作都巳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程君房的墨模出于当代名画家丁云鹏、吴左千、郑重等人之手,著名的徽州雕刻大师黄麟、黄应泰等人均亲自雕刻墨模,程君房所制的“玄元灵气”、“寥天一”两种墨、模墨,后来的鉴赏收藏家果然以一、二倍于黄金的价格购买。


到了清代制墨家蜂起,徽墨墨模制作进一步趋向美观实用,如曹素功的称心之作“紫玉光”版面上有“三十六峰”,按照各峰大小形式不一,合起来成为一整幅“黄山图”,“紫玉光”墨康熙时曾经是贡品。制墨家汪近圣的“耕织图”墨模,则以连环画的形式分布:种、灌溉、耘畦、摘尖、采棉、拣晒、弹花、纺线、织布、练染等不同画面,反映了当时粮棉生产和加工过程。墨模背面有铁画银钩书法诗词表达画面。新安山水32种墨模,几乎将徽州名胜自然景观尽收其中。此外还有题画诗模,由彭瑞摹绘王蒙、文征明等名家佳画镌成墨模。(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