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正学堂 >>徽学林
徽雕骄子——曹篁生

发布日期:2015-3-6

徽州,自古就是徽雕之乡。在被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誉为“江南第一村”的徽州千年古村——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村,而今已是“一村双国保”的“国保村”了。村中不仅有“罗东舒先生祠”和“呈坎古建筑群”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明清时期的古桥、古亭、古社屋及古更楼等古建筑300多处,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更是不计其数。就是在这个被专家称为“明清建筑的博物馆”的古村中,有一家黄山市徽派雕刻研究所,所长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徽雕艺术家曹篁生。 


  


    走进该所大门,迎面是一块椭圆形的巨石,上面镌刻着中国书协原主席沈鹏题写的“光园”二字。在高大挺拔的桂花树下,虬劲的黄山松、精致的徽派盆景以及记录徽州风雨沧桑的古朴、光滑的石墩错落有致地排列在一条条曲径边。在产品陈列室、在生产车间,一件件精美的木雕作品,让人大饱眼福:或气势磅礴、或小巧玲珑、或美仑美奂、或古朴凝重……  


  


    在与这位既恪守优秀传统又适应现代时尚的年轻徽雕艺术家的畅快的交谈中,笔者进一步了解了他的为人从艺之道。谈及几十年醉心雕刻、甘于寂寞、操刀不辍的创作之路,曹篁生说是缘于—— 


  


    一种与生俱来的兴趣 


  


    在老屋中长大的曹篁生从长辈们对一幅幅木雕图的故事演绎中,受到了启蒙教育,更增添了对绘画和雕刻的兴趣。七、八岁时,他就围着做小木(以做木工雕刻见长)的姑父方莳田转,一边听雕刻图中的故事,一边帮助他们打磨。十六岁时,他正式拜姑父为师。在其姑父的精心培养下,他系统学习了木雕技术,打下了成就徽派雕刻艺术的坚实基础。期间,他还怀揣着满腔热情跑遍徽州古村落,饱览了古民居徽州三雕之刀法,领略其内在神韵,不断从古徽州雕刻艺术宝库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三年的学艺生涯,他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木雕技艺。出师后,他就开始单独闯世界了。九十年代初,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姨夫孙承文家看到了一本《国宝大观》,好学的天性使他如获至宝。姨夫见他爱不释手,就让他拿回家去看。他经常如痴如醉地揣摩那些图示和文字说明,用竹木试着仿刻。家人见他搞得有模有样,都纷纷鼓励他,这样就更加增添了他的兴趣。  


  


    曹篁生说,自己立志献身于徽雕艺术,又缘于—— 


  


    一位良师益友的鼓励 


  


    有一天,他正在认真地翻看《国宝大观》。书中介绍明代徽州竹雕的内容引起他的极大兴趣。恰巧一位喜欢搞收藏的表哥毕伟民见他如此痴迷,便鼓励他说,现在这种竹雕工艺很少有人会做了。你有这个爱好,又有这个手艺,相信你可以搞出来的。要是能有个八九不离十,将来就有饭吃了。于是,他就到屋后的山上砍来合适的毛竹,搞起了竹雕创作,还真的搞成功了。后来,他雕的一个仿古松鹤竹雕笔筒,经毕伟民介绍到南京夫子庙古玩市场,卖了六千八百元。后来,这位识货的买主一转手,卖了两万八!这一戏剧性的变化,让曹篁生了解了市场,增长了见识。他的作品很快在南京苏州一带有了名气,他也经常往返于南京和徽州之间。此间,经人介绍,他认识了苏州民间雕刻大家言伯泉先生和福州民问田黄石雕刻大家林贞瑞,得到了他们的赏识和悉心指点,使他在徽派雕刻艺术上的技艺游刃有余。“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曹篁生说,言伯泉曾任过苏州市园林局局长,又是多才多艺的雕刻和园艺大师。他对言先生虽然没有行过拜师礼,但言先生对他的作品和为人均喜爱有加,介绍他认识了亚明、沈鹏、费新我等一些大家。他们对曹篁生的作品都大加赞赏,并为他题字赠画。言伯泉先生还告诉他:沪、苏、扬、杭地区的雕刻实际上是传承了徽州雕刻的艺术。王世襄先生曾经撰文阐述上海嘉定派竹雕的创始人就是徽州人朱鹤松。明清之际,徽派雕刻名人辈出,朱鹤松、李流芳、方治奄等雕刻艺人遍布江浙沪,引领雕刻之风数百年。这一下,曹篁生茅塞顿开,并很快萌生了一种冲动,那就是,创办—— 


  


    一家徽派雕刻研究所 


  


    二零零一年,曹篁生迈出了人生当中关键性的一步,筹资二百万元,成功创办了黄山市徽派雕刻研究所,集结当地民间艺人及爱好徽雕的徽州青年数十人,专门从事徽派竹木雕和古典家具的研发生产。创作中,他尤其注重研究明清时期的徽州竹木雕。竹雕艺术的传统技法是古代艺术家们长期实践的结晶,富有表现力。要“学习其精华,服务当代创作”。曹篁生说,“竹雕工艺在各品类雕刻中是最难的;竹雕艺术在世界工艺美术史上,也最能体现中国工艺的最高水平。”为了竹雕艺术,曹篁生知难而进,花心血,勤磨练,精心依照祖师爷朱鹤松的作品雕刻了一件《松鹤图》,竟可乱真。“那真是花了我不少的心血啊!雕这个小小的竹雕笔筒,比雕一件大几倍的木雕费事多了。然而这不可或缺,算是一种磨炼吧!”在从事雕刻艺术品的创作中,他逐渐地喜欢上了古旧木竹雕的收藏和徽派盆景的栽培,他说,这些爱好对他雕刻技艺和审美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而今,徽派雕刻研究所主要研制木雕竹雕艺术品。在其品类繁多的作品中,一件名为《苦行僧》的作品,体现出作者不凡的功底。这件融传统题材和现代圆雕技法于一体的黄杨木雕精品,让人看后感叹不已:这是五百罗汉之一的苦行僧,肋骨、脊骨、头颅、膝盖骨加上突起的眼睛、眉毛、下陷的布满弧度的唇角,连同勾搭的瘦长的手臂和双腿,逼真的造型,让人产生心灵的震撼。曹篁生说,命名为苦行僧就是他自己从艺之路的写照,“以苦为乐,其乐无穷”。此外还有陈列的太师椅与屏风套件、大型木雕《徽州人家》、《黄山大观》、《二龙戏珠》、《渔家乐》;紫檀木雕《如意》;黄杨木雕《和谐》、红木雕《英雄独立》等均让人赏心悦目;特别是紫檀黄杨合璧雕松树形臂搁《天人合一》,为曹篁生首例,可谓史无前例,使文人墨客爱不释手。几年来,曹篁生的愿望就是能创作出—— 


  


    一幅反映徽商生活的徽派木雕 


  


    俗话说,有志者事竞成。2005年底,曹篁生经过15个月的苦心创作,终于完成了一幅让自己满意的、反映徽商生活的徽派木雕作品--陈列室里最为夺目的《徽商荣归故里》。该木雕以紫檀为原料,以巧妙的构思,老辣娴熟的刀法和深浮雕、圆雕、镂空雕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了富甲一方的徽商叶落归根的浓厚乡土气息。画面丰富、简练:在外经商发达的徽州富贾赶着一辆辆满载财宝的牛车,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地奔向日夜思念的八山一水二分田的徽州故里,给观者无限的深思和畅想。曹篁生说,这幅作品,他在构图设计上,多年蕴酿,十易其稿;在雕刻创作上,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兴致所至,常常挑灯夜战,通霄达旦。作品层次分明的画面之中,凸现了作者浓浓的徽州情结。  




    为弘扬徽雕艺术,二零零五年,他与港商创办了皖港合资黄山市徽州经典雕刻家具有限公司,力图进一步把徽派雕刻弘扬光大。 


  


    曹篁生说,他的艺术成就,得益于博大精深的徽文化的熏陶,得益于徽州灵山秀水的哺育,得益于名师大家的指点。他说,他现在奋斗的目标就是努力做—— 


  


    一个徽派雕刻技艺的传播者 


  


    多年的摸爬滚打,让曹篁生对于徽派木雕艺术,情有独钟。他不满足于熟知徽州木雕的历史成因、沿革及演变,而是醉心于研究徽州木雕的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说起徽州木雕鲜明的汉风唐韵、完整的构思设计、大胆的构图布局、巧妙的光影造型、丰富的程式语言、优美的装饰效果、多元的雕刻工艺以及不拘一格的材质纹理等,他是如数家珍。对徽州木雕的文化价值,徽派雕刻研究所已列为重要课题之一,拟在美学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等方面,组织力量进行深入研讨。 


  


    几十年的练艺,曹篁生登上了徽雕艺术的高峰。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再说长江》第23集《无梦到徽州》,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徽雕艺术,也让更多的人认识了曹篁生。今年正值邵逸夫老先生百年华诞,教育部、云南省政府决定敬赠一份名贵寿礼:用紫檀木的礼盒装上名贵的普洱茶。为此,云南的客人带着设计图纸慕名找到曹篁生,请他20天里完成礼盒的雕刻及加工制作。曹篁生说,不仅设计图样不符合雕刻的要求,而且时间也太短太短,面对云南客人信赖的目光,曹篁生还是答应了。他说,这叫救场!人家相信你,你就不能让别人失望。为了让东西拿得出手,他用徽雕的理念进行了重新设计,让这个边长40厘米、高23.5厘米的六边形紫檀木礼盒如期走出了雕刻研究所的大门。  


    


 2007年5月14日上午,法国前总统德斯坦作客曹篁生家中,观赏了曹篁生的竹、木雕刻作品,在其家里一起共用午餐,并收藏了曹篁生自己亲后雕刻的《竹林抚琴》竹雕笔筒,那精美的图案引起了总统的啧啧称奇。 


  


    近年来,曹篁生创作颇丰,引起社会和领导的关注:曹篁生先后被吸收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安徽省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徽州民间工艺师。2007年,曹篁生荣获安徽省文化厅授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徽派木雕代表性传人。紫檀木雕《徽商荣故里》和黄杨木雕《苦行僧》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今年主办的首届"华茂杯"中国手工艺精品博览会上分别荣获金奖和铜奖。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第23集《无梦到徽州》和电视纪录片《徽商》及《文明中华行》,分别把曹篁生作为徽派木雕的传承人进行报道,他的很多雕刻作品被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和收藏家收藏。他说,他才四十岁,从艺之路还很长。他要向名师大家学习,博采众长,争取做一个徽派雕刻技艺的传播者。  


  


    钟灵毓秀的徽州,人才辈出。曹篁生这位年轻的徽雕骄子,正在徽派雕刻之乡默默耕耘、苦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