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5-3-12 作者: 桑良至
民间藏书的起源--徽州文化研究之一
徽州号称文献之邦。其鱼鳞册、地契、宗谱、契约文字、案卷、信札、教科书、劝善书、儒家经典、道家著作、佛教经卷等,数量达若干万件。鱼鳞册、宗谱、家乘等徽州典藏居全国之首,这为研究徽州文化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徽州的文献,在各级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文物管理局的典藏不少,散落在民间的尚有很多。我们游览徽州风光,偶尔可从当地购得一些古典文献,作为旅途意外的收获。在屯溪的老街、西递村或宏村,游客往往会买到一本或几本稀世之作,那可能是北京、上海各大图书馆都不曾有的宗谱、文学、戏本、劝善书、教材等。
徽州人爱藏书,经过人间若干次沧桑,其藏书犹存。人们不能不为之喜悦,为之好奇。人们不禁要问:徽州民间哪来的许多藏书?
徽州民间藏书的起源,一一数来,大致有如下诸种:
一、 藏书始于宗谱
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统治,依靠的是宗法制。程颐说:“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需是明谱系,收世族,立宗子法。”宗法制管理宗族人众的根据是宗谱。宗族的宗谱排定了每一个人的血亲源流、尊卑序列。宗谱在那个时代对维护社会秩序起了重要的作用。
和平时期,族人按辈分血缘确定长幼尊卑的关系。偶逢兵荒、疫灾、洪水等大难,人们逃亡失散、骨肉分离,若干年后,有如陌生人。有了宗谱,便能了解同姓人的排行世替、血缘亲疏、尊卑上下。宗谱是人们亲情相聚的根据与符号,是联络同族人的纽带。为此,每个宗族的人都十分重视修撰宗谱。宗谱一般为六十年修撰一次。每发生一次大动荡、大灾变,必得修谱一次。通过修宗谱,检阅幸存者,召集四方同族人,组织新社区,开创新生活,维系新秩序。
宗谱没有统一的体例,依经济状况及门第高低,其卷帙不同。有的多达几十册,有的仅几册。每次编宗谱,需作一次人口普查登记,弄清散落在四方同宗族人的基本状况。系统完整的宗谱,修撰刊印出来,费力不小。宗谱修撰好以后,祠堂内陈列一套完整的刻本,以精制小木盒装入,置于祠堂内的重要位置。富户人家自行收藏一套,一般家庭仅收藏排行世替表。宗谱是一个家族的绝密文件,上有每一个人的生辰八字,家族人丁脉承,不得外传,不得外借。宗祠中新添人丁,请族中长者按照谱中拟定的排行起名字,记下降生的年庚时辰,尊卑序第依次牵起,有如龙骨,一脉相承。
宗谱是一个宗祠的宝典,守住宗谱,不落入他人之手,是同宗人的根本任务,倘若有人将宗谱卖出、丢失、外借他人,都被视为不肖子孙。古人云“借书一痴,还书一痴”,源自这里。徽州多世族,纂修宗谱绵延不断,典藏极好,藏书文化由是而起。
二、藏皇上御批御赠
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村罗东舒祠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安徽省确定罗东舒祠堂中的宝纶阁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国务院公布整个罗东舒祠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罗东舒祠堂建筑宏伟,雕刻精细、装饰华美,风格独特、气势雄伟。祠堂群体建筑为四进四院,两边为对称建筑,一进高于一进,最后一栋建筑位势最高。在最高建筑的正中有一阁--宝纶阁。此阁用于典藏皇上赐给罗氏的圣旨、官诰、黄榜、御赐品及书画。
罗氏自明代罗炌立出仕为官以来,高官贵爵代有其人。高官重臣,与皇帝的距离很近,往来频繁,遗留下大量文书。
在人治的时代,权力大于一切。皇帝是极权拥有者,其文字、图画、书籍赐与谁,代表着谁承着天恩,无比幸福、无比荣光。一般官吏难以得到,老百姓更是终生难见。哪个宗祠藏有宫中出来的东西,便可光宗耀祖,势炎烈烈。宗祠典藏圣旨、官诰、黄榜、奏本副本,是一种力量的显示。封建时代人事斗争纷纭复杂,圣旨类最高级的文献与文物,是权威的象征、斗争的法宝、精神的力源。它们也是传家宝,子孙不得外传,不得外借,更不得出售,要严守秘密,以防不测。古人爱秘藏文献,这是其中一理。
徽州进士多,出仕做官的人也多。藏书之风、秘藏文献之风不教自兴。
三、宗教促进了藏书
明清之际,江南的佛教、道教兴盛。黄山山脉中,九华山是全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齐云山是道教圣地,它们位于黄山主峰一东一西,相距百余公里。二山庙宇林立,香火鼎盛。其宗教活动,带动了徽州地区的宗教文化。徽州人唱的戏、出版的书、讲的故事以及很多祭祀活动都与宗教文化相关。
佛教将佛像、佛经、佛法定为佛家三件法宝。佛教徒传诵经书、宣传佛经,对佛经顶礼膜拜。他们认为,凡抄经书、给经书烫金、捐款刻印经书都是积德行善,可以减罪消灾,超度来生,得到好的报应。他们还认为爱护经书,爱护有字的纸,不让有字的纸受到亵渎,是善事美德;将字纸乱抛、擦手、染脏、弄破、垫物都是罪恶。敬佛要敬字,积善当积书。书不外借、不丢失、不弄脏理所当然是每个人的责任,藏书也是必然之道了。
四、圣人造字说促进了藏书
古代民间相传,文字是圣人造出来的。圣人造字沟通人的心灵,兴教化、传圣贤之道,开通百姓茅塞之心,让人们懂得礼义廉耻、尊卑贵贱、荣辱情爱。尊重文字,就是尊圣贤、尊道守德、知情达礼;不尊重文字,就是大逆不道、背离祖宗训示、不合天意。
古人做事讲究千秋万代的效果,不强调眼前的效益。文字一旦写出来就传出去,会播种千万年,影响极大,因此,下笔应十分凝重,每字应反复推敲,在心中久久煮炼成熟,方运于笔端,否则贻笑大方,那还了得!如是,人们会觉得文字很贵,一书写成,更是惊动四方。藏书深阁,不让人看,理在其中。
五、刻书、著书推动了藏书
徽州在明清之际是文化之乡,中进士的人多,著述的人也多,蒋元卿先生著《皖人书录》,记载了很多徽州著者与图书。那时人著述,不是为了别的,是为了立身、立言,千秋伟业。藏书理在其中。
明清之际,徽州是全国刻书中心之一。刻书,需要各种版本校勘,刻丛书,要收集天下大量的图书,各家收藏图书益多。藏书成风理在其中。
徽州人有古风,爱三坟五典七丘八索,有遵祖训、承天命、崇古守典的习俗。藏书理在其中,藏书成风,理在其中。-- 节选自《中国藏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