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自建文库 >>学院论坛
关于强力推进我市“双招双引”路径的思考建议

发布日期:2022-4-2 作者:第65期县干班学员 陈翰武 来源: 教务处

 



今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发展定位,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把“双招双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作为经济工作第一战场,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率队外出考察洽谈项目,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创新工作运行机制,大力实施“四千工程”,聚焦主导产业招引,取得可喜成效。1~9月,全市新签内资项目412个,协议投资额464.7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40.3亿元、同比增长19.9%、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00.1%,世界500强联合利华立顿茶叶基地等十余家大强企业签约落户,招才引智成果丰硕。

我市“双招双引”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新形势新要求相比、与合肥等兄弟市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差距和不足,亟待重视解决。

一、问题与不足

(一)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少数地方、部门对实施“双招双引”带动战略思想认识不够到位,特别是有的“一把手”重视程度不够,工作思路不够清,方法不多,成效不显。

(二)项目结构不够优化。少数地方、部门对自身比较优势把握不准、产业分析不透、主攻方向不明,项目前期工作谋得不够深,“大好高”项目储备不足。招引来的项目,房地产等传统项目多,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牵动性强的项目少。

(三)园区作用发挥不够。一些经济开发区(园区)的基础设施短板、发展空间“瓶颈”问题突出,要素保障不够有力;产业两头在外、产业链不完整,产业集聚效应尚未形成;各自为战、同质化竞争,缺乏对投资主体的吸引力,“双招双引”主阵地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四)营商环境存在不足。少数地方、部门服务意识和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依然存在让企业感觉政策落实难、用地难、融资难、办事难,导致部分项目招来了却落不了地,项目业主对投资和扩大再生产的热情不高。

(五)人力资源支撑不足。人才引进的总量、素质、层次难以适应现实发展需要,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团队)“引才难”问题较突出,招商队伍专业人才短缺。

二、对策与建议

(一)开展攻坚行动,再掀“招引”热潮。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始终把“双招双引”作为经济工作第一战场,进一步统一思想,强化组织领导,结合实施《黄山市加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推动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抓住年内最后两个月时间,通过召开现场会、开展百企优质项目调研等方式,对标先进、比学赶超,举全市之力,全面开展“冬季会战”攻坚行动,掀起新一轮“双招双引”热潮,力求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

(二)突出战略谋划,推进“精准”招商。一是深化顶层设计。聚焦国家政策导向、城市发展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高起点谋划,优化项目结构,推进实行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市级统一预审,动态优化重大项目储备库。二是细化攻坚计划。结合“冬季会战”攻坚行动,细化实施招大引强、招精引新攻坚计划,推深做实五大主导产业和省十大新兴产业“双招双引”,完善施工图,落实链长制,全面深度融入长三角,对接京津冀和珠三角,瞄准世界和中国500强、央企和行业领军企业,坚持顶格战法、协同作战、精准突破,着力引进一批战略性、标志性、引领型的重大项目。三是强化平台思维。坚持运用平台思维,推进“开放+”,深耕“科创+”,坚定“旅游+”,系统建设开放平台体系,推动资本的力量和资源要素互动耦合。高频次用好“投资安徽”和市级工作平台,全方位实现项目从招引到落地的全流程调度。高品质建设经济开发区(园区、基地),推进差异化发展,着力打造各具特色、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高水平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等为代表的“国字号”平台;高质量办好、用好黄山发展大会、黄山旅游节、创意创新创业大赛、体悟实训等重量级展会活动平台,推动一大批高质量项目落地黄山。四是实化以企招引。紧盯重点企业,实行“一企一策”抓技改升规、数字赋能、助企上市,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积极开展以企招引,引进“新项目”。

(三)实施人才新政,加快“借脑”引智。一是深耕人才战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全面开展人才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出台我市贯彻意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做好引才、育才、用才、爱才文章,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生动格局。二是创新引才模式。实施“智汇黄山”行动,加强与重点研发平台等开展引才合作,深化与大院大所、高端智库产学研合作;聚集“专精特新”深入开展博士入企“智汇服务”行动;加快组建市人才发展集团、企业家联盟、青年创意联盟,建设人才飞地,建成黄山会展中心,打造皖港澳国际会客厅,搭建平台引才。三是整合资源聚才。以需求为导向,依托市场主体,撬动社会资本,整合优势资源,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四是优化人才生态。高质量实施迎客松英才计划,深入推进“千名人才汇聚黄山工程”“新徽商回归工程”;健全人才政策体系,重点解决人才安居、子女就学、看病就医需求,吸引各类优秀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才来黄回黄就业创业。

(四)持续优化环境,提升招引“质效”。一是加强制度创新。树牢全市“一盘棋”思想,建立健全项目协调调度、重点产业招引、“一把手”外出招商、产业链专班等长效工作机制,以统筹项目库为重点,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推动形成全市互动协同的大招引格局。二是加强政策创新。修订完善相关政策,着力解决影响项目审批和落地要素保障难题,探索实行“一事一议”重点支持招大引强项目、国际国内知名品牌首店等。三是加强服务创新。接续开展“创优营商环境攻坚年”行动。依托信息化平台提升服务效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四送一服”“四千工程”及驻企(项目)服务常态化工作,厚植“双招双引”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