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正学堂 >>徽州册
徽商重视智力投资

发布日期:2004-3-14 作者:admin

明清时期,是徽商的黄金时代。值得注意的是,为什么同在这一时期,徽州的文化教育也特别发达,以至人文郁起,英才济济?我以为,除了其他方面的原因之外,与徽商不惜财力兴办教育大有关系,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那就是徽商重视智力投资。 

    明代徽州教育就比较发达。《安徽书院志》称:“安徽之书院,……以地域分配言,则首推徽州六邑较为发达。”《休宁县志》载:“明代徽州56万人口.书院多达54所。”清康熙年间统计,徽州六邑设有社学462所。而且,宋之紫阳书院,明之还古书院、清之东山书院,都很有特色。此外,一些名宗望族,缙申之家还广兴家族塾学之风,举办各种类型的文化教育事业,利用各种方式教育子弟,开馆助读,故素有“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徽州茅屋书声朗”之称。徽州大办教育,其经费从何而来?原来除了官府资助和各乡族捐助外,多半靠徽商捐资。徽商在这方面的捐资大致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直接捐款;二是捐资购买学田作为办学的专项费用;三是从他们捐款的祠田、祭田中提取一部分利息,作为族内子弟的学费或应试科举之费用。如,歙县棠樾大盐商鲍志道,曾捐三千金修紫阳书院,捐八千金修山间书院。歙县巨商汪兆晁,对义馆无力延师者,每年均捐资数百金。道光八年(1828),适绩溪著名学者胡培晕在县城倡设东山书院之际,徽州墨商胡余德(第二代胡开文)捐银一千余两。同治年间,歙商还曾筹资一万二千三百余缗,在南京建造歙县试馆,作为家乡学子乡试住宿之所。 

    由于明清时期徽商重视智力投资,因而这一时期徽州以科举及第,“以才入仕”者盛极一时。据统计,明清两代徽州六县中进士的就有618名,占同时期全国进士总数1.2%。在歙县就有“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同胞翰林”之誉,还有“兄弟九进士,四尚书者,一榜十九进士者”,“一科同郡两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