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正学堂 >>徽州册
清初徽商商用会票

发布日期:2004-3-19 作者:admin


中国古时使用金属货币,商业活动受到限制,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货币汇兑,使用汇票起始于唐宪宗年间,称作“飞钱”,宋代称为“便换”和“便钱”,到明清时称作“会票”。清代《皇朝经世文编》载:“今人家多有移重赀至京师者,以道路不便,委钱于京师富商之家,取票至京师取值,谓之会票,此即飞钱之遗意”。同时,会票还可用作清偿债务的凭证,用于多种债务的结算,其性质与现代银行托收结算很相近。虽然人们从史籍记载中得知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已经有了会票,但对会票的形象、内容等还是一无所知的。 

    1982年,休宁县渭桥乡谢家老屋被拆卖,发现了其先人保存下来的23张会票,是清初康熙二十二年、二十三年和二十五年3年间之物。这批会票都是徽商在北京开设的日成祥记布店承兑的,共计汇兑白银一万三干九百八十两,面额最大的是三千两,最小的是五两。这批会票的发现结束了人们对会票知之不详的历史,为研究会票提供了具体翔实的材料。 

    这些会票被发现以后,人们对会票的书写款式、内容有了具体了解,为票号时代会票兑期和使用平砝(指天平的砝码)等找到历史依据,并可对会票的立票人与兑票人的关系、兑期、银两兑付使用的平砝等作进一步的研究。 

    以前人们只知道,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专营汇兑的票号开始自置平砝,然而这批会票中,有12张注有“平照日成布砝”的字样,即指“日成祥记”自置的平砝。说明早在十七世纪末,徽商日成祥记布店就已经使用自置平砝了。 

    会票是适应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的需要而发生的。这批会票是研究清初我国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史料。清初苏州的棉布业,几乎为徽商所垄断。康熙年间,徽商在苏州开设布店,最多时有76家,而店主姓氏又以吕姓和程姓为较多,与这批会票出票人和承兑人多为吕姓、程姓的情况是相吻合的。就平砝看,会票中有注“平照市砝”字样,“市砝”是当时江西通行的平砝,可见这批会票是由苏州、江西和其他地区向京师拨兑现金的会票,因而说明了京师与江南地区的经济联系。 

    以前的文献资料认为,会票仅仅用作世家或文人转移资财和捎寄花销银钱,并未认识到会票与商品经济和工商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而这批会票中,有康熙二十三年五月会票一张,注明用途为“将鼎谦号布价兑付”,可知是用作支付货款的,说明当时会票已用于商品流通并在商品经济中起了重要作用。这批会票是由商人用于商品交换的款项拨兑,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且这批会票有即票和期票之分,说明会票制度当时已发展得比较成熟和完善。 

    这批会票是自有会票以来,在我国发现数量最多最集中的一批会票实物,是人们研究十七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文献资料。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